成都市 攀枝花市 自贡市 绵阳市 南充市 达州市 遂宁市 广安市 巴中市 泸州市 宜宾市 内江市 资阳市 乐山市 眉山市 广元市 雅安市 德阳市 凉山州 甘孜州 阿坝州

黎国韬:中国历史上第一首国歌《巩金瓯》为何称亡国之歌

发布时间:2013-09-17 作者:


    当时有一个音乐家在报纸上看到公布的这首国歌,感到非常震惊,他找到肃亲王的弟弟。肃亲王的弟弟是戏迷,对音律也精通,他当时便说:“此乐既出,不出三月,天下大乱。”果然,此歌发表第六天,辛亥革命就爆发了。



    在清朝覆灭之前不久,即1911年10月5日,清政府公布了一首国歌,由严复作词、溥侗作曲的《巩金瓯》,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正式颁布的国歌。

    当时有一个音乐家在报纸上看到公布的这首国歌,感到非常震惊,他找到肃亲王的弟弟。肃亲王的弟弟是戏迷,对音律也精通,他当时便说:“此乐既出,不出三月,天下大乱。”果然,此歌发表第六天,辛亥革命就爆发了。

    《巩金瓯》的歌词没有问题,问题出在曲谱上。从传统乐理来看,这首国歌的工尺错了,曲谱中不但没按“一字一音”的规矩,更是缺少在传统乐理中的“宫”音,也就是说无“君”。被懂得乐理的人称为“亡国之音”也就不奇怪了。

    “亡国之音”在《礼记·乐记》中即已出现:“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又:“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其政散,其民流。”“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的观点在《史记·乐书》中也得到认同。

    不止有理论,“亡国之音”的故事在先秦《韩非子》中也留下了记载:卫灵公访晋,于濮水之上闻鼓新声,命师涓记之。和晋平公觞之于施夷之台,酒酣,令师涓援琴鼓之。未终,师旷抚止之曰:“此亡国之声,不可遂也。”师涓所奏的“清商”之曲,被晋国乐官师旷认为是导致商纣灭亡的“靡靡之乐”。

    先秦时的“清商”曲和南北朝及隋的“清商新声”不可混为一谈,但它们被视为“亡国之音”的原因却大体相似。郭茂倩编《乐府诗集》所录《杂曲歌辞》的“解题”云:

    故萧齐之将亡也,有《伴侣》;高齐之将亡也,有《无愁》;陈之将亡也,有《玉树后庭花》;隋之将亡也,有《泛龙舟》。所谓烦手淫声,争新怨哀,此又新声之弊也。

    这些乐曲被称作“亡国之音”的首要原因在于:它们分别产生于北齐后主、南陈后主、隋炀帝三位“亡国之君”手中,甚至有数曲更是亡国之君所亲手创作;古人受“乐与政通”观念的影响,认为政治的不清明与朝廷、社会上流行的音乐有必然的联系,于是这批乐曲竟不幸成了亡国的替罪羊。

    清商新声本身的艺术、文学、表演诸方面的特点,与古人崇尚的典正平和之雅乐有明显差别,古人云“亡国之音哀以思”,清商新声怨哀靡曼的风格,不幸又与“亡国”一词对上号。

    第三个原因则与这批乐曲在艺术上的过度求“新”有关,部分乐曲乃至于和西域新传的胡乐相结合,以致“繁手淫声”、“流而忘反”,被传统视为不可取。

    这批乐曲成为“亡国之音”,还跟其曲辞特点有关,这批清乐曲的遣辞造句均极为藻艳,由绮艳而至于“轻薄、淫荡”,确非帝王所宜,遭人诟病也不奇怪。

    第五个原因则与乐曲的实际表演情况有关。作为清商乐,这批乐曲不但是音乐,也是文学,而且还须应用于表演。在生产力尚非十分发达的古代,国家兴亡往往与上层的奢华靡费有重要的联系,这批新声曲在表演时装束奢侈、劳民伤财的特点难免会成为众矢之的。



原文标题:《清乐“亡国之音”论略》

原文来源:《中国文学研究》

(立法网  小蚕)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立法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