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 攀枝花市 自贡市 绵阳市 南充市 达州市 遂宁市 广安市 巴中市 泸州市 宜宾市 内江市 资阳市 乐山市 眉山市 广元市 雅安市 德阳市 凉山州 甘孜州 阿坝州

伏羲规天记·阆中古城立法始末

发布时间:2012-11-30 作者:


总 顾 问   甘道明   刘欣欣                  
           杨  文                  
顾    问   李慎宽   徐学元          
           蒲芝龙
历史顾问   杨林由   李文明             
           李文福   刘先澄
制    片   蒋建平   何荣特
策    划   赵肖东   陈正广     
           何  竞
执行制片   任亮亮   曹顺宗
摄    像   侯孟言   匡智平
摄    影   潘明清   陈正广  
           谭家康
音    乐   邱  吉
资料统筹   谢成英   张  纺           
           李雯倩   李永奇  

引   子   

   (清晨。阆中古民居。青瓴黛瓦,密密匝匝,合纵连横,街贯巷接。万籁俱寂,只有鸽声飞起,荡入天际。)  
   (字幕淡出)  
    公元1999年3月27日清晨,阆中古民居的原住民一觉醒来,耳边感到特别的安静。   (音乐渐起。雨后青石板路。黄桷树。林荫道。一位白发老太太慢慢地从树下走来。)  
   (字幕淡出)  
    昨天轰隆隆开进古城的推土机声,一夜之间消失了……   (音乐渐强,推出电视专题片名)

伏 羲 规 天 记——阆中古城立法始末   

   (嘉陵江边,万顷碧浪。城中飞阁连危亭,处处轩窗临锦屏。涉江亲到锦屏上,却望城郭如丹青。      
    古城,狭长而干净的青石板路。幽深雅致的古院天井。孔家大院的花厅,李家桂花大院的银桂幽兰,刘家大院的参天银杏,超然自适。老照片:嘉陵江浮桥,阆中古城墙。伊莎贝拉日记。延伸探险路线示意)  
   (画外音)   
    公元1898年3月14日下午,在初春和煦的阳光照耀下,一位年过花甲的卷发、高鼻、矮个的英国大脚女人,带着行军床、照相器材和包括一个左轮手枪在内的简单行李,从万县、渠县、营山、南部一路跋涉,来到嘉陵江边。经过由若干船只连接的长达120多米的浮桥后,进入了保宁府城区。当天晚上,这位名叫伊莎贝拉·伯德的英国女探险家在她的日记中写到:保宁府建在肥沃的冲积层上,三面被河的弯道所包围。庙宇的屋顶和城楼耸立在密集的绿木和粉红色桃花的薄雾中,孔雀绿的嘉陵江水作为前景,渐渐融入了蓝色的薄雾。这个重要城市的第一眼真是魅力无限。
   (主持人)
    伊莎贝拉••••••••伯德生于1831年,死于1904年,是19世纪末英国著名的女探险家。她从22岁开始,行迹遍布北美、落基山脉、布波斯、朝鲜、日本、马来半岛等地。1896年来到中国时,已过65岁高龄。她在日记中称为“魅力无限”的保宁府,就是阆中。
   (国务院文件)
   (画外音)
    1986年12月8日,国务院批准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时,向世界是这样介绍阆中的:阆中,位于四川省北部,是古代巴蜀军事重镇。秦建县名阆中,隋改阆内,唐复阆中名。汉蜀巴郡,历代多为州、郡、府治所。清兵入川时,曾为四川首府。古城内有许多会馆等古建筑,还保存着主要的历史街区,传统风貌保存较好。汉、唐为天文研究中心,现存唐代的观星台遗址。文物古迹还有张飞庙、桓侯祠、巴巴寺、观音寺、白塔等。城东大像山有唐代摩崖大佛及石刻题记。
   (新石器时期,阆中考古发现。兰家坝遗址。朱家山遗址。三星堆遗址。《史记》。《华阳国志》的巴地图。)
   (画外音)
    1979年春,考古学家在位于阆中城西王家咀和兰家坝方向的江边台地上,发现了兰家坝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学家王家佑、赵殿培认为,兰家坝遗址属于三星堆早期蜀文化类型,表明距今4500至5000年前,阆中就有先人在这里繁衍生息。据《华阳国志》记载,阆中所在的川东地区在夏朝,称为巴方。在《禹贡》中为梁州之域。殷商时为彭国之地。西周时,周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封于巴,爵之以子。”故名“巴子国”。
    春秋战国,群雄并起。“七国称王,巴亦称王”。战国中期,楚国逐渐强大,驱赶巴国疆域不断向西迁移。巴国接连失去长江三关之后,无险可守,王室只得退保阆中。公元前329年,周显王40年,巴国筑阆中土城,在今蟠龙山至玉台山山麓嘉陵江台地上。有学者认为,当时的阆中城属早期城市,没有土砌的城垣,仅仅在城周树立藩篱,以木栅为城市界标,作为粗陋的防御设备。
    公元前316年,秦惠王应巴国的要求,使张仪,司马错率大军南下灭了蜀国,顺势向东灭了巴国,“执王而归”。置巴,蜀及汉中郡,分其地为三十一县。阆中为三十一县之一。
   (主持人)
    阆中秦城,传为张仪所筑,故名张仪城,约在白沙坝一带,利用三面环阆水为屏障,此前皆无城垣。汉代,木架建筑日趋成熟,砖石建筑和拱形建筑结构有所发展。建安六年即公元196年,益州牧刘璋在阆中筑土城,多以条石、汉砖、青瓦修成。后人称为“汉城”三国时,张飞守望阆中,闢(pie)置皇柏大道,起点自阆中,出南津,经剑阁白龙直通成都。今百福场枣鼻(土鼻)、思依尚有驿道,古柏残存。当时,阆中已是巴蜀三大城市之一。
   (唐宋古城。明清古城。民国城。阆中县志民国十五年治城图。长江水利委员会1952年测量的阆中古城图。)
   (画外音)
    隋开皇三年,阆中为隆州治。唐高宗永徽六年,唐高祖第十九子鲁王灵夔为隆州刺史,为政清廉,不事营建。二十四年后,即公元679年,唐高祖第二十二子滕王元婴镇守阆中时,以为衙宇卑陋,遂大肆营造,华丽拟于宫殿,称为“隆苑”,在城之西隅。后避玄宗隆基讳,改隆州为阆州,改隆苑为阆苑。史称“唐城”。  
    宋代时,历任官员把城池建设作为施政大计。除注重建筑艺术和景观布局外,还特别注重风水意象。城外沿江两岸诸山,修建了众多的寺庙楼阁,组成城周风景带,使之与城郭互相映衬。南宋理宗宝祐六年,即公元1258年,元军自汉中入阆州攻宋,修筑城堡和关隘,城周七关始成。元城基本沿袭宋城概貌,尽为原址扩展。 
    明洪武四年,千户滕贵修筑城墙,内外俱砌以石,高一丈六尺九,围长九里三分。建四城门,名为富春、锦屏、澄清、威德。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四川按察司检事分巡川北道杨瞻驻节阆中,重建锦屏山、大佛寺、滕王亭、观音寺,创建三陈书院、怀陈馆、翔鹤馆、阆北馆和阆苑山房。清嘉庆十一年(1806年),川北兵备道、盐运使黎学锦驻节阆中,扩建贡院、恒侯祠、迁建锦屏书院,重建观星台,创建张烈文侯祠,兴建西门河堤、石匮阁、揽胜山房等。明清之际,会馆兴起。以“西秦会馆”为首,“襄义举,笃乡情”,与北京、苏州会馆不同,称为“移民会馆”。
   (主持人)
    今阆中古城,基本为明清城原形。1952年,长江水利工程委员会上游工程局第二测量队完成的阆中古城图,四周围有城墙,六道城门。城池方正,街道整齐,建筑考究,气势宏伟,故有“阆苑十二楼,九井十八梯”之说。
   (伏羲女娲。山东沂南出土汉砖。楚帛书)
   (画外音)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据闻一多先生考证,这里所说的盘古,就是伏羲。1942年,长沙东郊子弹库王家祖山一座楚墓发掘出土的楚帛书,为战国中的晚期作品。楚帛书出土后数易其主,现藏于美国大都会博物馆。从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红外线拍摄的照片看,楚帛书中甲篇描写了一幅标准的创世纪神话:在大地尚未形成,世界处于浑沌之际,只有伏羲、女娲二神,结为夫妇,生了四子。老大叫青干,老二叫朱单,老三叫白大柟,老四叫墨干。这四子后来成为代表四时的四神,开辟大地。阆中有二交寺、三台山下黄土仓等遗存,相传为伏羲、女娲抟土造人之处。南宋罗泌《路史》载:“太昊伏羲氏,母华胥,居于华胥之渚,孕十有二年而降神。”同时人罗萍注:华胥之渊,乃阆中渝水也。这就是说,阆中,是伏羲之母华胥的故里,也是华胥孕育伏羲之地。
    (主持人)
    土耳其诗人纳西姆•希格梅说,人的一生有两样东西是永远不能忘却的,这就是母亲的相貌和城市的面容。古城是凝固的历史,它凝结着一个民族世世代代祖先留下的智慧和伤痛。阆中作为伏羲之母华胥的故里,其留下的伤痛和凝结的智慧一样凝重。  
   (抗日战争,日军轰炸,断墙残垣,瓦砾狼藉。文化大革命。红卫兵运动。破“四旧”。张飞庙。华光楼)
   (画外音)
    据《阆中县志》记载,1941年,日军飞机曾三次轰炸阆中县城,死215人,伤320人。 8月31日,日军飞机4架,低空扫射阆中县城。很多楼台亭阁,都毁于炸弹、燃烧弹之下。文化大革命又是一场浩劫。铁塔寺里堪称国宝的铁塔被砸成碎片。张飞庙中的塑像、铁鼎、铜佛等,一样都没保留下来。数不清的民居窗花、石雕、木雕,统统被当作“资产阶级尾巴”而无情铲除。张家小院的主人张建勇当年才10岁,他至今仍记得当年红卫兵砸张飞庙的情形。
    张建勇(张家小院主人):有一天,我看到街上很多人,都涌到西街。我娃儿家嘛,感到好奇,就跟到一路,到了张飞庙。很多人都在动手,把张飞庙门外的一对铁狮子拉倒,砸碎了。很多人都去拆张飞的塑像。有拿绳子在拉,有的人找个铁锤在砸。用了根绳子把张飞的脑壳拉落了。拉落的时候,张飞的头像就掉在我的面前。
    杨林由(原阆中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96岁):文化大革命当中,这个铁塔,也是武装部整了(熔化)的。因为,铁塔寺就在武装部的后面,划给武装部了。这个铁塔是唐玄宗时的,全国只有两个,一直保持下来。58年(大炼钢铁)都没破坏。“破四旧”给化了,太可惜了。 
   (画外音)
    位于阆中市大东街南端的华光楼,又名古镇江楼,始建于唐,曾历经几次火焚。最后一次火灾发生在清道光年间,该楼被彻底烧毁。在同治六年即1867年修复,保存至今。文化大革命中,县委,县政府的领导都被打成“走资派”遭批斗,靠边站。县上大权落在县人民武装部部长郎义国手中。郎义国,人称“郎麻子”,是破“四旧”的得力干将。当时,保宁镇需用一批水泥,便打来一个报告,说华光楼楼基严重开裂,有垮塌危险,需要水泥维修。当报告送到郎麻子手中时,郎麻子斩钉截铁说:“那就干脆把它拆了!”拆楼的脚手架都搭好了。不知是县革委生产指挥组哪个人又去华光楼作了具体查看,回来说没有像报告所说的那么严重,才给这座千年古楼留下了一条“性命”。
   (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投降,柏林围墙被拆除。) 
   (画外音)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一分为二。为阻止民主德国人员大量流入联邦德国,由前民主德国政府出资,修建了一条长达150多公里,约3至4米高,环绕西柏林的隔离墙。1989年11月,新当选的德国统一社会党总书记克伦茨推选改革,下令拆除柏林墙,拆除东西德分界线。在德国柏林墙拆除后,一些独具慧眼的人抢先把砖块搜集起来。他们深知,这种饱含历史沧桑感的东西,具有不可再生性。更有甚者,一位富商干脆出巨资,购买并收藏了一堵大约18米长的老墙残骸,令不少后来者眼馋不已。
   (主持人)
    2000年春,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周孝正教授在阆中的一次演讲中,讲到这个发人深省的故事时,激动地说:“大家要知道,这仅仅是十多年前的事情。而你们这里的每一块汉砖都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都记载着岁月的沧桑和丰富的人文信息,怎么就没人认识到它的巨大价值?”
   (县人大常委会成立。《阆中县城镇建设与管理办法》文本。白塔寺、大佛寺石刻、巴巴寺等古建筑)
   (画外音)
    文化大革命的结束,使古城文化遗存的保护成为可能。1980年12月12日,阆中县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决定撤销县革命委员会,恢复县人民政府,成立县人大常委会。会议选举了孙福传为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常思九为县长。其后,阆中古城发生了两件大事:一是1982年3月,阆中县人大常委会会议通过了《阆中县城镇建设与管理办法》,决定对白塔、大佛寺石刻、巴巴寺、华光楼、张飞庙、文庙大殿、观音寺、清真寺、基督教礼拜堂、锦屏山石刻和兰家坝新时期时代遗址等古文物及古建筑实行保护。据查,这是我国县级人大常委会作出的时间最早的有关古城保护的决定。另一个大事是1983年1月,李慎宽走马上任,担任阆中县委书记。在百废待兴的情况下,开始华光楼、张飞庙的修复。
    李慎宽(时任阆中县委书记):当时到阆中后,我对那些重点文物进行了一些调查。比如华光楼,文革期间就搬了四户人在上面住起,还要烧火煮饭。哪一天把它烧了,就没得华光楼了。阆中人都知道,“阆中有个华光楼,半截都在天里头”,所以我花了七万多块钱,把四户人搬走了。
   (画外音)
    文革中,张飞庙住了11户人。居民误认为后面的张飞墓里有陪葬文物,就挖开大坑,后来用作堆放垃圾。修复张飞庙,预算要40万元。李慎宽书记决定财政出20万,又与农行行长商量,贷款20万,由财政贴息。为重塑张飞像,李慎宽去找四川美术学院。美院说设计费要60万。因财政拿不出来,只好作罢。后来,李书记看到剑阁、梓潼一带庙宇修缮得十分漂亮,就建议县建设局局长周有德去那里寻访民间能工巧匠。结果,请到了七八个师傅,花钱不多,耗时不长,就栩栩如生地重现了张飞英姿勃勃的形象。 
   (宋《太平广记》。唐玄宗像。画圣吴道子像。《阆苑女仙图》)
   (画外音)
    据宋《太平广记》记载,天宝中,唐玄宗忽思蜀中嘉陵江山水,因苦于蜀道之难而不能一饱眼福,便派宫廷画师李有训、吴道子入川采风。历时数月,吴道子回到长安,帝问其状,他自称“臣无粉本,并记在心”。后,竟在大同殿壁上一气呵成《嘉陵江三百里旖旎风光图》。当场惊煞文武大臣,令人叹为观止。坊间有传,此画即以阆中锦屏山为轴心,向两边延伸展开绘制而成。1985年7月,李慎宽在锦屏山荒地上召开锦屏山公园筹建会议,准备重新修复锦屏山景区时,却看到是另外一种景象。
    李慎宽:经过文化大革命,上面破坏得相当厉害。没有建筑了。原来农场这种了一点广柑树,这个树子长得很不好,没有啥子收获。我们确定要修复锦屏山,当时就是一些土的方法,我们称为“五子方针”。第一,“绘图子”,就是做规划。原来的锦屏山只有五、六百亩,规划为一千多亩。二是“栽树子”,所有机关干部,上山把它绿化起来。第三是“修路子”,景区点路由我们机关干部出钱,修石板路。第四是“修亭子”,各大口(系统)承担一个亭子。修起后,你们自己觉得哪个名字最合适,你们就把它弄到亭子上。第五是“筹票子”,各方面组织争取补助。当时我计划总投资四百万,用三年时间把它建成。
   (主持人)
    李慎宽带头主持的古城保护行动,使阆中最终获得国务院“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称号。1987年,“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学术研讨会”在阆中召开。时任国家文物局副研究员,副处长的郭旃先生,引用“阆苑千葩映玉宸,人间只有此花新”的诗句,来赞美阆中古城仍然可见苏东坡当年笔下描绘的美丽意境。时间进入九十年代,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些“保护古城就是保护落后”、“保护古城有碍现代人的生活”的论调从上到下,甚嚣尘上,一时蒙住了部分城市管理者的智慧之眼。
    (城市房屋拆迁。旧城改造。现代建筑林立,高楼大厦,直插天际。) 
   (画外音)
    当时,担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温家宝同志在全国市长第三次代表大会上指出,我国城市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一些城市领导只看到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而对其丰富珍贵的历史、科学、文化、艺术价值知之甚少。片面追求经济价值,只重开发,不重保护,以致破坏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的事件屡屡发生。有些城市领导简单地把高层建筑理解为城市现代化,在旧城改造中大拆大建,以致许多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传统街区和建筑遭到破坏。还有些城市领导在城市建设中拆除真文物,兴建假古迹,大搞人为景观,花费很大,却搞得不伦不类。
    王明奎(时任阆中市人大常委会主任):98年9月3日,政府出台了一个67号文件。这个67号文件准备要搞内环线。内环线就是要拆除十七条街道,对开发商有六个优惠政策。所以开发商就蜂拥而入,到处挂牌,搞所谓的开发。 
   (1999年内环线拓宽改造示意图)
   (画外音)
    规划中的内环线改造,将是一次大规模的古城拆迁。其拆迁的古街道,全部是古城的核心区,包括:内东街、武庙街、北街、盐市口街、状元街、净圣庵街、南街、米粮市街、双栅子街、白花庵街、良牧街、西街、学道街、锦屏街、田家巷、崔家巷和火药局街部分地区。这十七条具有唐宋格局、明清风貌的古街道拆下来,古城区就没有了,只剩一个华光楼。    王明奎:我有一个老师,叫杨华荣,住在当时内环线要改造的白花庵街。他得了肠癌,找到我,哭得不得下台。因为,他的家属是“农转非”,从双庙迁到城里来,用两万块钱买到30平米的房子,当时开发商喊他签合同,说拆除了,如果要住新房子,还要补五万。他哭得不得了,他说,我得了癌症,又要喊我补五万块钱,我哪个拿得出来?
   (画外音)
    1999年3月23日晚上九点,阆中市规划局长姜清林给王明奎主任打了个电话。他说,现在搞内环线改造,内东街已经拆了一间房子。如果不停止,古城就不再存在了。同时,阆中市人大、市政协组织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对古城保护情况开展视察。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强烈要求,立即停止拆除内东街、武庙街、北街、状元街、南街、学道街等古街道,保护古城这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内环线拓宽改造,震动了阆中人的心,也牵动了北京一个老人的心。24日下午,阆中市委接到一个电话。这个电话是原建设部规划司司长、现任中国名城专家委员会组长的王景慧先生从北京打来的。他说,阆中的古街古院保护得好,是唐宋格局、明清风貌。建议不要大拆大建。他说:中国历史文物名城,就是文物。这个名城是中国的,不是四川的,更不是你阆中的!如果要拆,必须经过建设部、文化部、国务院批准! 
   (状元坊。嘉陵江大桥北端的黄角树。市委会议纪要。王明奎日记。) 
   (画外音) 
    1999年3月27日上午,市委书记蒋辅义主持城建、交通现场办公会议。与会者从盐市口、朱家山、巴巴寺、嘉陵江大桥北端黄角树等处进行实地踏勘,进行讨论。会议在广泛征求社会各界人士及专家教授意见的基础上,决定停止内环线拓宽改造工程,把“保护古城、建设新区”作为城市建设的基本指导思想。责成市建委于当天下午发出停止内环线改造工程的通告,并做好宣传解释工作。
   (主持人)
    王明奎主任有四十多年记日记的习惯。当天晚上,他在这本用当年台历做成的日记本上写道:市上终于在今天上午决定,不修内环路了。诗人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睛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保护古城,建设新区”的八字方针,是李慎宽在1984年提出的。时隔15年后,这个八字方针再次被阆中市委、市政府肯定。于是,1999年3月27日,阆中古民居的原住民们早晨醒来,又能重享古城清晨的那份宁静。
    (宇宙。银河系。太阳。地球。月球。孔子。尚书。古壁画中伏羲、女娲画像。山东嘉祥县武斑祠石刻画像。山东沂南出土《伏羲女娲、西王母羽人捣药图》。丽江学习考察情况介绍文本)
   (画外音)
    孔子《尚书》载:“古者庖牺氏(伏羲)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纹)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有的学者认为,伏羲观天象,“造甲子以命岁时”,画八卦,“立周天为三百六十五度有畸”,是对月圆月缺的周期变化,进行长期的观察和记载而成的。伏羲用刻划作记,划29划左右月圆一次。月圆12次左右,是冷暖变化的一个大周期。他把每个大周期定为一年,每三个月圆为一季,一年共四季,即古人所说的“四时”。他还确定,每12个月圆之后,第13个月圆开始之日为新年之岁首,确定了“元旦”这个最古老的节日。继华胥“斩木为宫”之后,伏羲“改巢穴构连房屋”,又发明了“规”和“矩”。山东嘉祥县武斑祠出土的石刻画像中,其伏羲手拿曲尺(矩),女娲手执圆规。“无规矩不能成方圆”。规矩从伏羲开始,成了中国人常用的度量工具。也许是凭着同样的智慧,1999年内环线拓宽改造工程停止后,使阆中人重新思考古城保护的“规矩”问题。
    (1999年阆中市古城保护范围示意图)
    (画外音)
    早在1990年8月8日,阆中县第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通过城市规划建设和综合管理实施办法,首次划定阆中古城保护范围。规定古城北至太平寺街、内东街、北街、迎恩街,南至嘉陵江边,西至西街、锦屏街、双棚子街,东至东坛井街、寿山寺街等街区,为古城格局和风貌保护区。其中以华光楼为中心,左右两侧大片旧民居、旧街巷和沿江两岸等,为外观风貌保护区。
    (丽江。长江第一湾。虎跳峡。“十里不同天,一山分四季”的暖温带高原山地气候。白沙古镇。东汉古镇。大研古城。) 
   (画外音)
    1999年8月,阆中市委组织考察组,到云南省丽江县、大理市学习古城保护和利用的经验。参加考察的人员有王明奎、郭历权、黄河基、姜清林、周瑞远等。考察组回来后,拿出了一个考察报告,建议市人大仿照丽江制定《阆中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暂行办法》。次年9月25日,阆中市第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22次会议通过了该暂行办法。由王明奎主任建议,市人大常委会专门选派李校、李晓君、赵友、黄鹏等干部不定期巡城,监督该实施办法的执行。但是,阆中市人大常委会制定的这个“规矩”,在实行中却面临到一个法律问题。
   (全国人大常委会。人民大会堂。《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文本)
   (画外音)
    彭真同志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期间,依照宪法把人大常委会的权力,概括为“四权”:一是立法权,二是决定权,三是监督权,四是人事任免权。《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规定,法,分为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五类。法律,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行政法规,由国务院制定。地方性法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由民族自治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制定。规章,由国务院各部、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审计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直属机构,以及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较大的市人民政府制定。阆中市属于县级市,市人大常委会没有立法权。其制定的阆中名城保护办法,行使的是决定权。依照地方组织法的规定,地方人大常委会有权决定本行政区域内的重大事项,并在本行政区域内得到实施。但由于它不具有“法”的内核,在倡导依法行政的今天,势必会引起不同的争议。阆中市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在一份分析报告中说:阆中市人大、政府出台的规范性文件,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操作性,但不具有法律法规的效力和强制力,对行政行为、领导行为、市民行为的约束不够。国家立法法、行政许可法颁布实施后,阆中市人大、政府对古城改造拆迁、街道整治、古民居院落维修等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都无权设定,过去的规定因此无效,使古城保护显得苍白无力。
   (主持人) 
    阆中市人大常委会从1980年12月成立,即始终关注古城保护。三十年来,市人大常委会听取市人民政府有关古城保护的报告18次,组织古城保护的执法检查和代表视察20次。通过古城保护的决议、决定10件,其中通过的古城保护办法5件。三十年寒暑,风风雨雨,多少甘苦,终于使他们认识到,阆中古城的保护,只有依靠法制的强制力才能实现。
   (九寨沟、峨眉山、都江堰、阆中古城游人如织。川委发(2000)48号文件文本。《四川省阆中古城保护条例》文本)
   (画外音)
    2000年,中共四川省委作出建设旅游经济强省的决议,要求在2005年前,将阆中建成全国著名旅游城市。在2010年前,将阆中古城建成世界级旅游精品。2002年7月,任晓春出任阆中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古城保护立法进入快车道。次年8月,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胥仕勋、何元福前往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向省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杨文汇报了阆中市人大常委会的立法诉求。9月10日,南充市人大常委会向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报送请求立法保护阆中古城的报告。11月,阆中古城保护条例起草小组成立。徐学元任组长,赵肖东任副组长,组员有肖萍、吴泓、卿泳、康文晋、何洪安、赵学宽、何元福、曹顺宗等。2004年2月27日,四川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讨论通过阆中古城保护条例(草案)的议案,决定由主任会议提请省人大常委会审议。7月30日,四川省第十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四川省阆中古城保护条例》,自2004年10月1日起实行。
   (阆中古城保护,万千气象。) 
    蒲芝龙(阆中市原市委书记):四川省人大常委会颁布的阆中古城保护条例,已经六年多时间,对阆中古城的保护利用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阆中古城的保护利用,应该说走上了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避免了因干部、因领导调整造成的人为破坏,极大地增强了阆中市民的古城保护意识。
   (画外音)
    条例颁布后,阆中市人大、市政府制定了古城保护实施细则,拆除古城不协调建筑近30万平方米,主要用于绿化。同时,投入五、六个亿,对张飞庙、贡院进行规模扩展、内涵充实,重建中天楼,修缮华光楼,重点推出风水文化、科举文化、三国文化等旅游景点,使古城传统文化得到彰显。2008年3月,市人大常委会在执法检查中,发现杜家客栈等五处建筑在装修上违规操作。于是,一份紧急报告送到市长蒋建平手里。
    陈正广(阆中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书记,副主任):杜家客栈临街面,把当年明清时代的古门窗拆掉了,用现代玻璃材料进行装饰,与省人大颁布的古保条例不一致,是不允许的。市政府接到人大的整改意见后,由蒋建平同志牵头,分管副市长具体主抓。整改到位了,人大代表进行了验收。
    蒋建平(阆中市人民政府原市长):当时,有几处在改造、维修过程中,虽然完善了手续,但没有严格按照规划做。市民举报,人大非常关注,进行了执法检查。发现这个问题之后,我组织相关人员对每一处现场进行了实地检查,凡是走样的一律停工整改。为了防止类似事件的再度发生,我们对古城民居的修缮、审批流程进行了进一步的优化,防止业主在施工过程当中变动走样。
   (锦屏山上,俯瞰古城。旧貌新颜,感触万千。沧海桑田,弹指之间。白鸽飞扬,冲击朝霞。天宫院云海,风光如画。张飞巡城。贡院游街。孩子们欢腾跳跃的身影。)
   (主持人)
    “二月莺花满阆中,城南搔首立衰翁。数茎白发愁无那,万顷苍池事已空。”八百多年前,南宋诗人陆游过阆中时,见杜甫诗中的万顷“苍池”(南池)早成平陆,“只坟墓自以千计”,故发此叹。阆中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萌先生在回忆文昌宫对面那口由清末西方传教士挖掘的无名老井时,写道:可惜的是在这座古城里,文物古迹太多,历史太厚重,以致曾经有过的许许多多的老井,而今大都被废弃毁灭,仅仅留下了诸如熊公井、松华井、东坛井、合璧井、杨天井等的传说故事,供人们闲时想象和凭吊。据冯仕元老人回忆,当年申报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时,阆中古城面积为2.6平方公里。省人大常委会立法保护时,阆中古城面积仅剩下0.87平方公里。在法制铸进秦砖汉瓦的今天,阆中古城能否躲过那口无名老井的命运? 
   (片尾曲音乐渐起)。
   (字幕淡出)  
    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奇葆视察阆中古城,要求“保持其风貌、传承其文化、提升其品位、完善其功能。”
   (字幕淡出)
    2010年,阆中市正式提出世界文化遗产申请。
   (字幕淡出)
     一个老人问我:南津关古镇已依法列为古城重点保护区。今年,一夜之间怎么不见了呢? 
   (推出制作人员名单)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立法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